广州市番禺石碁第三中学
2014-09-24 11:41:13.0
浏览次数:21次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一般经过5-8天后,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周身骨痛)、脸面潮红,结膜充血(如醉酒状)、有时出现皮疹等。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室内外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花盆托盘,及其他水缸、水盆、罐等小积水容器中;孳生地大概可分为两类:人造容器(容器、轮胎、排水明渠),天然环境(树洞、竹节、叶腋)。清除积水,可以控制蚊子,预防登革热。
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防治蚊患工作,消除蚊子的孳生地方,特别是细小容器的积水,以免蚊子在学校滋生,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防蚊意识及对登革热的警觉,并把预防登革热知识带回家中、带回社区。
家庭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的办法主要包括:
(一)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饮料瓶等。
(二)家中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天换水,洗瓶、清洗根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或改为用泥、沙种养。
(三)保持花盆托盆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四)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井、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五)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应注意防蚊叮咬。
(六)一有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发现登革等传染病应立即暂停上学,到医院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家人和其他师生。
学校应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弃置积水容器等,改善和治理校园环境。
校园内蚊孳生地主要包括:
(一)弃置可储水的垃圾如玻璃瓶、空罐和空饭盒;
(二)可贮水的容器有积水;
(三)排水渠淤塞;
(四)洼地及地面不平处有积水;
(五)花瓶里的水有蚊虫孳生;
(六)花盆底有积水
(七)泊车用的防撞车胎有积水;
(八)冷气机的托盘有积水;
(九)竹洞或树洞;
(十)生物园积水有蚊虫生长。
若发现蚊子孳生或可能有蚊子孳生的地方,应立刻采取以下灭蚊防蚊措施:
(一)清除积水。
(二)妥善处理垃圾如玻璃瓶、空罐和空饭盒。
(三)把可贮水的容器用适当的盖好或倒转摆放,以免积水。
(四)把地面不平处填平,将树洞及竹洞堵塞。
(五)排水渠的淤塞物应最少每星期清理一次,以防淤塞。
(六)把车胎用胶袋包裹或把车胎的底部刺穿,令积水可以流出。
(七)花瓶里及花盆底的水每星期最少清倒或更换一次。
校医或卫生兼职人员、班主任应了解师生、员工缺勤情况和原因,一有可疑病例或师生多人发热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家庭或办公室隐蔽处(如床底、门背、柜背)等不易清理的地方可用气雾杀虫剂喷杀成蚊。
孳生地处理方法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好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也可投放双硫磷等有机磷缓释剂。
(5)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必要时使用双硫磷、倍硫磷等杀幼剂或废机油。(常用化学灭幼剂种类及推荐使用剂量见表1)。
(6)治理轮胎.轮胎要求整齐叠放存放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必要时可用杀虫剂喷杀成蚊,并在轮胎内施放马拉硫磷、双硫磷等杀幼剂等。
(7)竹筒树洞的治理。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8)对于一时无法清理的积水,可采用投放马拉硫磷、双硫磷杀幼剂等,也可倒入适量的废弃机油覆盖水体表面。
施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应合理选用杀虫药品种、浓度。
2.施药人员每天实际操作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
3.喷雾器事先做好检查,要求安全完好,严禁边用边修。
4.用过的工具,应用清水洗净,晾干妥为保管。
5.配药或施药时,须用工具搅拌,严禁用手接触。修理工具时,不许用嘴吹喷雾器的喷头。
6.应用防护品,做好个体防护。
(1)穿长袖工作服,戴帽、风镜、口罩、手套和工作鞋等,防止皮肤和衣服沾染药液。
(2)施药时不要吸烟和吃食物。
(3)喷药后,吃食物和饮水前要洗手和洗脸
(4)喷药完成后,用香皂洗澡,更换衣服。
7.注意不要污染食品。
8.施药时,如出现头痛、头昏、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离开现场,脱掉工作服,洗手、洗脸、漱口,在阴凉通风场所休息,必要时送医院诊治。
登革热是通过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们普遍易感。目前没有疫苗可供预防,只能通过日常做好防蚊灭蚊等措施避免蚊虫叮咬来预防登革热。清除积水是防蚊灭蚊的关键,家庭积水常见于种养水生植物的水以及花盆盆托、饮料瓶等可盛水容器的积水。大家齐动手,清除室内外积水,可有效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被感染登革病毒的“花斑蚊”(学名白纹伊蚊)叮咬后,一般经过5-8天出现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皮疹等疾病表现。部分病人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登革热出血热病死率高达20%。登革热目前没有可用的疫苗,但却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预防、控制登革热传播的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防控登革热从灭蚊做起,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花斑蚊”的幼虫一般会出现在家中的水缸、花瓶、阳台花座积水、室外废弃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轮胎以及竹筒、树洞等积水容器或阴暗潮湿的地方。
消灭蚊子,人人有责,就让我们“小手牵大手,全家齐动手,一齐来参与灭蚊行动”吧。现在就请你邀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小伙伴们一起来清理家庭卫生和校园卫生吧,看看谁做得最棒!